Science:AI技术又突破了!抗体药物设计“更快、更颠覆”
FDA批准的药物中,约1/3靶向G蛋白偶联受体(GPCR),这类药物年销售额合计近2000亿美元。作为细胞信号传导的“守门人”,GPCR因膜外暴露区域极小,即使对抗体而言也堪称“不可成药”靶点。
FDA批准的药物中,约1/3靶向G蛋白偶联受体(GPCR),这类药物年销售额合计近2000亿美元。作为细胞信号传导的“守门人”,GPCR因膜外暴露区域极小,即使对抗体而言也堪称“不可成药”靶点。
抗体 - 抗原复合物结构预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有助于理解免疫应答机制,更能为治疗性抗体设计提供关键依据。然而,实现原子精度的抗体 - 抗原复合物预测仍具挑战性,现有预测模型往往存在不确定性。
博安生物宣布,其自主开发的非IL-2阻断型抗CD25创新抗体BA1106的早期临床研究进展亮相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BA1106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并用于治疗实体瘤的非IL-2阻断型抗CD25创新抗体,其在中国的临床研究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 drug conjugates,ADC)的复杂体系中,抗体内化是 ADC 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抗体作为 ADC 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化能力直接影响药物疗效与安全性。
不孕不育影响全球1.86亿人。2007—2021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从12.6%升至17.5%[1],而在不孕不育夫妇中,约有一半与男性因素密切相关。在探讨男性不育的原因时,我们往往关注于生活习惯、环境因素或遗传因素。然而,有一个相对隐蔽的自身免疫因素——抗精
财中社5月12日电荣昌生物(688331/09995)发布公告,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在一项针对HER2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Ⅲ期临床研究中,成功达成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两项主要研究终点。该研究名为RC48-C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抗体药物在肿瘤、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人源化抗体的开发和改造在抗体药物研发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确保其在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改造策略。
纳米抗体,作为一种源自骆驼科动物的单域抗体,具有小分子量、高亲和力和良好的组织穿透性等优点,已成为抗体药物开发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纳米抗体文库定制合成技术的成熟和筛选效率的提升,科学家能够快速从文库中发现并优化抗体分子。这为抗体药物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尤
今天,Nabla Bio发布了其专有人工智能(AI)蛋白质设计系统JAM在从头设计治疗性抗体方面的最新进展。这一系统能够在仅提供靶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或结构的情况下,从头设计高质量的先导抗体。新闻稿指出,这一系统能够在无需实验优化的情况下,设计出与靶点蛋白
强生(Johnson & Johnson)今日宣布已向美国FDA提交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寻求批准其抗IL-23抗体Tremfya(guselkumab)作为皮下注射(SC)诱导方案,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成人患者。
这太意外了,万万没想到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在刚刚看到网传,一位浙江的网友分享:一个班30多个人都没有了乙肝抗体,需要检查
抗肿瘤治疗是本世纪的主要研究主题之一。现代方法已被实施以靶向并增强细胞静药对肿瘤的效果,并减少它们的普遍性/非特异性毒性。在这种情况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代表了一种有希望且成功的策略。本综述的目的是评估有关ADCs的不同方面。从化学和药理学角度介绍了
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和陕西省抗癌协会联合承办的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于2024年11月14日至17日在西安举行。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分享肺癌领域双特异性抗体的最新进展
梅毒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梅毒的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也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梅毒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指发病时间小于2年,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早期潜伏梅毒。一期梅毒的主要表现是硬下疳,二期梅毒可以侵犯全身各
纳米抗体(Nanobody),即单域抗体,由骆驼科动物(如羊驼)体内产生的重链抗体变体衍生而来。由于其体积小、亲和力高、易于基因工程改造,纳米抗体在抗体药物发现和生物技术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本文将从纳米抗体的发现到天然纳米抗体文库构建与筛选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
嵌合抗体是一种融合了小鼠和人类抗体特性的生物药物,旨在提高疗效并降低免疫原性。这种抗体的产生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结合小鼠的抗原结合能力和人类的免疫耐受性,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最初的小鼠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免疫反应,限制了其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正逐渐成为癌症治疗的前沿武器。ADC由抗体、连接子和小分子药物组成,在体内经历复杂的分解代谢和生物转化过程,导致ADC药物在体内存在多种形式,包括偶联抗体、抗体偶联药物、总抗体、裸抗、游离小分子毒素以及毒素相关的
TGAb是甲状腺疾病中首先发现的自身抗体,具有高度种属特异性,是诊断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AITD)常用指标。
随着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gynx(Elahere)等疗法的出现,铂类耐药性卵巢癌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进展;然而,铂类耐药性定义的改进和其他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 的开发也可能在未来引起这种治疗模式的更多转变。我们将通过提供更